周忠和452
发表时间:2018-11-30 11:33 研学指导专家:周忠和 周忠和,进化生物学及古鸟类学家、孔子鸟化石的发现者之一,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鸟类的起源、鸟类飞行的起源和进化、羽毛的演化、鸟类早期演化和辐射,以及带毛恐龙、翼龙,生物地层学和热河生物群演化与环境关系。 科研综述 周忠和长期从事中生代鸟类与热河生物群的研究,他发现并命名发表了若干中生代鸟类化石,是最早从事辽宁早期鸟类化石研究的学者之一。和同事一起提出了一些支持鸟类恐龙起源学说以及鸟类飞行树栖起源假说的新证据;研究了早期鸟类的系统演化、生态分异、食性分化等理论问题,丰富了人们对早期鸟类的认识;还通过对热河生物群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热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进化摇篮的假说。有关成果多次入选美国《发现》杂志年度百项科学新闻、《时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技发现、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成果、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 野外考察 1990年7月,周忠和参加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金帆博士率领的科考队,在中国辽宁省西部的朝阳地区跋山涉水,采集鱼类化石,进行热河群地层的研究,由于他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是北票鲟,所以他分工负责寻找和研究鲟类化石,在波罗赤乡的一条小山沟里,他发现了一种白鲟科鱼化石,这是现代生活着的长江白鲟最早的祖先。9月中旬,从小山沟坚硬的泥灰岩里打出了两块保存得相当完整的鸟类化石。这两块化石后来经古鸟类专家侯连海研究员鉴定,认为是两种不同类型的鸟类。其中的一件标本特别完整,保存了整个的头骨部分,因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已知的白垩纪早期地层中最为完整的鸟类化石 。 科普工作 周忠和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他认为,应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幻领域的关注和认知,激发全民的想象力。他提到,科普创作应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的氛围,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 。 学术论著 截至2014年,周忠和一共主编、参编、翻译著作共4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50多篇,并在《光明日报》、《科学时报》等期刊上发表科普论文40多篇 。 科研项目&成果奖励 截至2017年,周忠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多个项目,并获得多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 荣誉表彰 暂无 |